Dept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資訊工程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
Dept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資訊工程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
系所標語
南大資工 前瞻務實
NUTN/CSIE- a forward looking and pragmatic department
設立背景
國科會南部科學工業園區成立後,國內高科技產業大量引入南台灣,面對社會轉型與工商業界對於資訊人才之需求,培育資訊專業人才有其必要性。另外,經濟部工業局在台南市安南區成立台南科技工業區發展半導體、通訊、光電、資訊、消費性電子等十大新興工業;而路竹地區亦積極規劃成立智慧型工業區,使得在未來十年內極需高科技人才,其中資訊工業更是園區重點之一。故本校於2004年8月新成立「資訊工程學系」,培育產業界需求之資訊專業人才,使國內資訊產業發展更加茁壯與蓬勃。
教育目標
本系教育目標為培育具有社會調適與學習成長能力之資訊科技專業人才。
(一)在社會調適能力方面,包含學生在人格發展、人文素養、人際溝通、終身學習與團隊合作等的培育成長。
(二)在資訊科技能力方面,具備擔任產業界資訊工程師或進修資訊科技相關研究所之基礎學術能力。
發展方向
本系所之設立是基於跨領域思維,以數位生活科技、智慧型科技與生醫資訊科技為發展願景,並注重產業需求與時代脈動,規劃發展領域重點有智慧生活、資訊網路、生醫資訊。
課程設計
根據本系教育目標,擬定本系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有下列五項:
培育資訊專業知識
啟發研究創新知能
達成積極主動學習
建立社會調適能力
具備國際宏觀視野
根據本系教育目標,擬定本系學生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有下列十項:
具備資訊工程領域之基本知識及程式設計能力
擁有資訊軟體及硬體系統設計、實作、整合及管理的能力
運用數學強化邏輯性思考,增進處理資訊工程問題的能力
具有獨立思考並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動發現問題並主動蒐集、分析資料,達成自我學習的能力
維持良好人際互動、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訓練足夠抵抗環境壓力與時間管理的能力
資訊工程理論及實務之歸納評比與表達能力
掌握資訊科技之國際變化趨勢
明瞭國內外資訊產業與社會發展的能力
有關教育目標、課程目標與核心能力養成的對應關係如下圖所示。
本系課程主要規劃由包含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以及相配合的學習活動所構成。通識課程之主要教育目標在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包含人格發展、人文素養、人際溝通、終身學習等之基本能力;專業課程之教育目標在培養具備完整資訊基礎能力之資訊專業素養,使學生學成後能夠具備資訊工程師之能力或學術研究進修之基礎能力;各項配合的學習活動則在結合通識與專業課程,落實各種課程的參與學習,發揮團隊合作精神,並使其融入大學生活中,轉化成為學生本身之能力。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設計重點說明如下:
通識課程
通識課程之目標主要在養成本系大學部學生之社會學習及調適能力,主要領域課程包括語文、成長發展、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各年級的課程設計如下:
大一:主要為語文能力的培養,包含國語文與英文能力。
大二至大四:主要規劃包含成長發展、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選修課程,用以培養學生之人格發展、人文素養、人際溝通、主動終身學習等之基本能力。
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之目標主要為資訊專業人才之養成,所設計的專業核心課程用以涵蓋基礎理論數學、程式設計、軟體系統、硬體系統及其應用等為主,為培育學生資訊工程核心能力奠基;另設計專業領域課程,用以啟發與運用所學於資訊實務應用上。大學部各年級的課程設計重點如下:
大一: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先修入門課程含基礎數理與程式設計課程等。
大二:資訊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包含理論數學、高階程式設計、軟體系統、硬體系統的相關理論及實作課程。
大三:資訊領域核心課程,除延續大二之專業核心課程外,另包含本系規劃發展領域的領域核心課程,並配合領域專題實作課程。
大四:專業領域課程,包含本系發展領域之配合就業及未來研究的進階選修課程。
配合學習活動
以上各課程設計之落實與實施,除教師之課程安排、實習與實驗等教學外,相關各種學習活動,包括:服務教育(大一必修)、系會組織自治活動、校內外體育與學術競賽活動、英文能力檢定、課後輔導、工讀與參與研究、舉辦國內與國際研討會、邀請專題演講、國際師生交流、校外參訪活動與畢業專題發表等,更是課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希望透過學習活動,使課程融入學生生活中,活學活用,轉化成為學生的專業能力。
另外,本系在各年度課程規劃實務上,依照以下三項原則進行規劃:
(一)資訊專業科目與一般基礎能力相互配合:
大學教育乃屬通才教育,於大學部一年級的課程,特別著重於一般基礎能力(尤其是語文能力)與資訊專業基礎科目(基礎程式設計能力)之配合與紮根,為未來各資訊專業課程奠基;大二、大三的課程則是強調自我成長、社會調適能力的養成與加強本學系學生在資訊專業核心能力的基礎學能;大四的課程則重於資訊專業領域的實務認知與能力、就業環境的熟悉、以及明瞭國際社會的資訊科技現況,用以預備就業或繼續升學。
(二)資訊專業理論與實務課程相互配合:
本學系課程除資訊專業理論外,強調實務操作與培育學生專業系統開發之能力。除理論數學課程外,程式設計、硬體系統課程均儘可能搭配有實習或實驗實務操作課程,軟體系統課程則以學期專案方式進行,使理論能充分與實務配合、學以致用。
(三)課程學習與學生活動相互配合:
本學系課程規劃力求與學生活動能夠有效配合與融入,如:服務教育、學生工讀等可配合專業教室清潔與設備維護,使學生學習體會珍惜學習資源;舉辦程式設計比賽等提高程設課程的學習興趣;鼓勵課程專案製作參加校外競賽,或是發展系學會自治組織的需求系統;由學生負責本系專題演講的安排佈置等,以吸引參與聽講;配合校慶舉辦畢業專題成果展與發表所完成的作品等。希望由所規劃之課程來主動配合學生活動並融入其學習生活中。
本系碩士班的課程規劃則著重本系所特色發展領域之深度,除了碩士論文與專題研討等必修課程,專業課程以選修課為主,除了一般選修課程,課程領域涵蓋智慧型科技、資訊網路、智慧生活與生醫資訊等領域,未來亦將隨著系所師資與資源的成長,繼續擴展多元的專業研究與應用領域。
師資陣容
本系現有師資共計16員,其中有專任師資12員(主聘教師9員、合聘教師3員),校外兼任師資4員。專任師資皆具博士學位,其中教授9員、副教授2員、助理教授1員。
空間設備
本系教學實驗室已經建置數位系統實驗室、嵌入式系統實驗室、電腦教室以及網路通訊實驗室。數位系統暨嵌入式系統實驗室提供數位電子學、數位系統、計算機系統、嵌入式系統設計及畢業專題實作等教學課程使用;電腦教室暨網路通訊實驗室則提供程式設計、軟體工程、計算機網路、網路程式設計、網路規劃與管理、無線通訊網路、網路與資訊安全及畢業專題實作等教學課程使用。專題研究實驗室則已經建置有10間,分別是資料庫與資訊知識系統實驗室、資料系統實驗室、知識本體應用暨軟體工程實驗室、電腦輔助系統設計實驗室、多媒體與醫學影像實驗室、多媒體網路實驗室、行動計算與網路實驗室、數位生活科技實驗室、生物資訊實驗室以及智慧感知與辨識實驗室等,以提供大學部各組專題生與碩士班研究生進行畢業專題實作與論文研究使用,各實驗室均配備相關之軟硬體設備。
特色與展望
本系以「前瞻務實」為努力目標,積極培育學生具有社會調適及學習成長能力之資訊科技專業人才,特色與展望如下:
教學並重理論與實務,並強調與教與學的互動性。
每位大學部同學都必須修習「畢業專題實作」課程,於畢業專題成果展公開發表。
鼓勵同學參加校內外各項競賽活動,增加跨校系間學生的交流與學習。
鼓勵同學參與老師的專題計畫,從「做中學」培養學生的專題研究能力。
推動整合型合作研究,培育跨領域人才。
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產學合作。
學生出路
本系學生畢業後可以進入資訊科技相關產業擔任工程師的工作,或進入研究所進修,相關就業與進修內容分述如下:
就業:進入產業界從事有關資訊軟體、硬體、網路通訊、多媒體、數位內容及相關應用等方面之工作。
進修:報考資訊工程、資訊科學、資訊網路、多媒體、數位學習、醫學資訊、生物資訊等相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