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Culture -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Culture -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http://www.gitc.nutn.edu.tw

    背景緣起

近年來臺灣地區本土研究的進展快速,穩定成長之餘,研究方向遍及政治、社會、教育、藝術、文化、歷史、語言、文學、民俗、民間信仰等領域。臺灣人文學門發展至今,就系所名稱與學門性質而言,約可分為(一)「臺灣文化」系所,(二)「臺灣文學」系所,(三)「臺灣語言」系所,(四)「臺灣(歷)史」系所,(五)「臺灣」(「綜合」)系所,(六)「臺灣文化應用」等六大類。其中在臺灣文化發展的研究範疇,更已奠立深厚的基礎,成功的開創了目標明確的研究方向。政府為落實鄉土文化紮根的政策,重視推動鄉土教育的社會共識,積極提倡對鄉土文化的多元性研究,為植基鄉土教育的基礎工作而努力。

面對國際化發展的衝擊,鄉土文化彌足珍貴;在保存傳統文化的重責使命下,為使國際化的步調中,能平衡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調和發展,教育學術界對保存與發揚鄉土文化工作的關注,愈發重要。有鑑於此,教育部於民國84年核准東華大學成立了「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之後,臺南大學也於民國85年通過教育部核定通過,成立「鄉土文化研究所」,成了全國第二個「臺灣人文學門」系所。

本所設立之初,系以培育鄉土文化教育人才為宗旨,以全面對國民小學鄉土教學師資的培育紮根及提昇其鄉土文化專業能力為教育目標。至92學年度奉教育部核定,「鄉土文化研究所」改名為「台灣文化研究所」,正顯示出本所階段性任務與教育目標已經達成,進入另一個嶄新的階段。為了確實反映社會各界對於「臺灣文化」有著強烈之研究與進修需求,本所轉而以「臺灣文化」的研究為重心,重新調整課程結構,建立以「臺灣文化」為主體性的特色化課程,以強化「臺灣文化」學術性研究成果產出、注重培訓研究生獨立研究能力、提昇研究生之學術位階為本所新宗旨,以培育與儲備未來進入「臺灣文化」高階研究人才為本所新教育目標。

民國94年12月更獲得教育部通過補助款及校方配合款成立「南部地區臺灣文史資源中心」,為南臺地區文史研究之資源寶庫,典藏各類文獻、史料、圖書外,也購置許多此一領域之「數位資料」,使本所不僅是臺灣文化研究之重鎮,也是臺灣文化研究資料庋藏的核心。

發展目標與重點

本所發展目標主要有下列四點:

    研究方向

一、臺灣民俗信仰與生活禮俗

本所植基於臺灣文化的研究雖然範圍包羅萬象,但觀察到「臺灣民俗信仰」與「臺灣文化」是最密不可分、最具特色的一個區塊,同時也是最貼近臺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的生活。臺灣庶民的信仰及儀式行為表現在許多不同的生活面向上,如祖先崇拜、神靈信仰、歲時祭儀、時間觀念、空間觀念、符咒法事以及鎮煞厭勝等,而本所歷年研究生論文,亦多與此課題相關,故「臺灣民俗信仰」早已成為本所研究之重要導向。

至於文化生活中的「生活禮俗」方面,除了生死相關的生命禮俗外,舉凡婚喪喜慶中所尊奉的傳統儀式,乃至立厝、遷居等生活細節,也都發展成為臺灣在地的傳統文化堅持。人際關係的相處,成年禮等生活事項,也在在成為重要的研內容;在本所之前的研究生論文中,亦佔重要地位。

 

二、區域研究與地方社會

以一經濟區域作為相關地方開發的行為研究主體,可以凸顯區域經濟系統內的問題,及相互之間作用的關係,它從生產、消費、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貨物、服務在區位或地區之間的流動,形成相互間的作用,並在消長過程中,形成地方社會的變遷,對地方社會,在人群結構、社會關係形成複雜的對應,像南瀛學、高雄都會區、嘉南平原等的小區域歷史發展與地理經濟的相關研究。

 

三、臺灣文化資產

本所師資多具文化資產與素養,「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明定的七大項目:1.古蹟、歷史建築、聚落2.遺址3.文化景觀4.傳統藝術5.民俗及有關文物6.古物7.自然地景,每項都與臺灣文化息息相關。特別是1.古蹟、歷史建築、聚落;3.文化景觀;4.傳統藝術5.民俗及有關文物;7.自然地景,正與本所師資所擅長之臺灣文史地理、民俗傳統、古蹟建築、城鄉營造等各專業領域與學術專長相契合,故順理成章地也成為本所研究的範圍,更是本所責無旁貸的學術責任。又其第五款:民俗及有關文物: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物,與本所早已欲建立的「臺灣民俗信仰」為發展特色的發展方向更正不謀而合。

 

四、海洋文化與臺灣開發

臺灣四面臨海,幅員不大,中央山脈區隔所謂的前山與後山,島上原有高山族與平埔族,與外來關係上,早期西部平原與大陸的直接對渡,漢人移墾的過程,又有漳、泉、粵等不同地區子民的差異,使得開發過程,有土地利益與資源掌握上的對峙關係,雖然後山的開發稍後,可在近四百年歷史上,呈顯豐富的人文開發面向。

西部平原在與臺灣海峽接攘的地區,有潟湖、沙汕、海埔新生地、鹽灘等地形的過渡,尤其是海勢的西去,有在土地開發上形成不同時代的土地利用與擴大,東部海岸為沈降地形,與太平洋間形成天然海灣與天險,這樣的海洋島嶼特性,寫下了歷史拓墾不同階段的意義。

四百年來,從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俄國人、日本人……等,由印度洋、太平洋、巴士海峽……來到臺灣,或貪圖島上資源,或據地稱王,再再凸顯臺灣孤懸中國東南沿海的軍事地理優勢,貿易船隊或繞過臺灣海峽,或走東部沿海,也有在澎湖、港灣、海岸邊稍作休息或轉運,使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海港優勢,迭經歷史變遷,曾經由淡水河港替代,近來且由北基隆、南高雄、東蘇澳、花蓮港等替代,為海洋文化作最佳的註解。

授與學位名稱

文學碩士